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编辑:光明网 来源:百家号 更新于:2024-8-26 阅读:
实现乡村环境更优化。新质生产力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能够提升乡村环境的整体质量,让人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例如,利用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修复退化土壤、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利用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技术,减少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加强对能源和资源的智能管理,降低成本和风险,保护环境和资源。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传播与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与空间,有助于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切实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非遗信息的采集、存储、传播、利用与传承等;依托公共文化云平台、VR/AR乡村文化体验馆等,确保农民文化生活有场所、有平台;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增强农民参与文化生产的“主体性”。
2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堵点难点。
城乡要素流动不畅,数字鸿沟亟待弥合。农业领域产业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于非农产业领域,乡村治理数字化以及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居民在数字素养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方面落后于城市居民。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公共服务仍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道路、桥梁、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城乡之间交通网络的衔接性,使得农村产业难以实现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不高,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不足,持续稳定支持经费比例偏低。并且,由于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大,难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进来。农业产业链尚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仍然是以稻谷、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特色产业链较为短缺,品牌产业链不够长,龙头农产品企业数量相对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因此,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弱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畅通要素流动,弥合数字鸿沟。统一城乡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也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应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和人口管理制度,破除阻碍城乡融合的户籍藩篱。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赋予城乡居民一致的教育、就业、社保等权利,实现城乡劳动力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交流。完善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使更多的公共财政转移到农业农村领域。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三农”融资新渠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提升征收补偿标准,完善征地安置方式,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集体收益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把改革红利分给农村和农民。推动数字中国战略在乡村地区的有效实施,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上篇:
下篇: